側彎惡化急救~19歲男大生58.5度降至44度,一週內改善駝背!
來自美國2階段大腦學習訓練法密集訓練,不曾穿著背架
🎯病史
- 側彎歷程:13歲前定期檢查無異常,15歲出現姿勢不對稱,19歲確診側彎52°,骨科醫師建議手術,7個月後惡化至58.5°
- 主訴症狀:久坐腰酸,平躺可緩解
- 治療方式:進行2次「大腦學習訓練法」密集訓練,總共改善側彎14.5°,不曾穿脊椎側彎背架
📈矯正歷程總覽
第一次密集訓練(3.5週),年齡19歲
- 側彎度數從 58.5°→50.5°,改善 8°
- 身高增加約 0.2–0.8 cm
- 駝背在第一週明顯改善
第二次密集訓練(2.7週,間隔5個月),年齡20歲
- 側彎度數進一步由 50.5°→44°,再改善 6.5°
- 側彎度數總共改善:14.5°(58.5°→44°)
❓為何生長板已閉合,側彎仍在7個月惡化6.5度?
在臨床上,生長板閉合後仍出現側彎惡化並不罕見,常見原因包括:
- 身體下沉的錯誤力加重脊椎壓力: 身體持續下壓,加上抗重力的姿勢,使軀幹受力不均,加速脊椎擠壓。
- 感覺系統失調: 側彎影響本體感覺與前庭系統,無法正確辨識姿勢錯誤,導致不對稱的力量加重脊椎負荷。
- 發現太晚、側彎度數嚴重:度數愈高,中樞神經控制姿勢的難度愈大,會徵召更多肌群而強化了側彎姿勢,進一步加劇側彎。
- 長期錯誤的姿勢習慣: 若是側面姿勢及側面曲線同步出現異常,會加快側彎惡化的腳步,該個案有駝背問題加重了脊椎的擠壓。
🌀駝背與側彎的雙重影響
該個案自幼駝背,導致呼吸律動異常、背腹部僵硬。若單純矯正側彎,未同時處理駝背、圓肩、頭部前傾等問題,矯正效果將受到限制。
🔄個案在兩次訓練間的變化
這位個案在第一次訓練後的5個月內,並未執行錯誤力修正練習,僅透過初次密集訓練時的記憶去控制姿勢,雖然他維持住部份矯正後的姿勢外觀,但卻出現幾個問題:
- 身體在5個月中變得更壯、更重,軀幹並未維持住上次治療後的直立狀態。
- 複習過往學過的動作時,他無法以正確的方式執行
- 無法辨識正確與錯誤施力的差異
儘管身高未變,但體態從原本的過瘦轉為正常,因此相較之前變得更為壯碩,導致控制難度提升,雖能記得大腦學習訓練法導正脊椎的整體概念,但動作控制的細節則需再次由基礎複習,也因為軀幹、手臂變得更為沉重,下肢錯誤力過多限制了骨盆的活動,導致第二次密集訓練的難度不亞於第一次 。由於他原本的側彎度數嚴重,若未能及時修正下沉的錯誤力,不但側彎度數會快速反彈,嚴重者甚至更加惡化。
🎯大腦學習訓練法密集訓練的真正目的
許多側彎患者或家長會把密集訓練與「改善側彎度數」劃上等號,甚至希望在治療前就能確認會改善幾度、是否不再反彈。
然而進行密集訓練 ≠ 保證改善度數,從專業角度來看,密集訓練是在短期內達到下列3大治療核心,才有更高的機率達到降低側彎度數的目標:
✅密集訓練的三大目標:
1. 修正中樞神經產生的錯誤力
側彎不是單靠肌肉力量強行改變姿勢就能矯正的結構問題,側彎患者體內的錯誤力來自於中樞神經穩定側彎的姿勢策略。若錯誤力無法修正,就無法有效導正脊椎、或成效無法持久。
2. 重新學習如何正確使用身體
當錯誤力開始被修正,便可更輕鬆地導正姿勢及脊椎,此時要訓練中樞神經能熟練控制全身關節,使其與新的姿勢形成協同作用(synergies),側彎矯正成效才能更穩定
3. 具備主動偵測錯誤並切換正確控制的能力
中樞神經若還無法熟練地執行多關節控制、或身體錯誤力仍多時,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自動回到舊有的「整體鎖定策略」,導致矯正成效快速流失。因此,透過訓練強化本體感覺與感覺回饋,中樞神經才能主動偵錯與修正錯誤姿勢
🔁初次密集訓練後,必須認清的關鍵現實:
1️⃣ 改善 ≠ 穩定
首次密集訓練常見到姿勢改善、或度數下降,但這些結果尚不穩定,代表身體具備了「導正的潛力」,但還未能自動穩定地在日常生活中維持。
2️⃣ 必須重複練習,才能縮短導正反應時間
從側彎錯誤姿勢到自動修正,是一段中樞神經的學習歷程。這過程需要不斷練習身體的分段控制,包含:
- 由正確部位啟動或引導動作
- 正確的動作順序
- 控制肌肉的收縮方向與力量
- 關節與肌肉的彈性維持
在動作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形成新的錯誤力,導致動作不順暢、動作幅度受限、脊椎難以導正...等問題,需嘗試主動進行修正、或待下次密集訓練時,由專業人士進行引導修正。
🔄第二次密集訓練的目的:鞏固前次矯正成果
第二次密集訓練的角色,根據前次的基礎,加強以下目標:
- 修正前一次訓練後遺留的錯誤力
- 鞏固已經改善的姿勢與度數、或挽救這段期間可能失去的矯正成效
- 幫助患者學會更輕鬆、更省力維持矯正成效
❓第二次密集訓練能進一步改善度數嗎?
有機會,但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
限制因素 | 說明 |
---|---|
訓練天數是否足夠 | 訓練太短,只能鞏固舊成果,難有新突破。 |
身體條件 | 關節柔軟度、肌肉控制能力、脊椎是否已有病理改變(如退化、神經壓迫)皆會影響訓練效益。 |
側彎嚴重程度 | 超過70度的重度側彎,靠非手術療法進一步改善度數的機率相對較低。 |
年齡與成長變化 | 年齡愈大,錯誤力愈根深蒂固;青春期骨頭與體重快速變化,中樞神經更傾向使用僵硬鎖定的舊策略。 |
🔍每一次側彎度數「改善5度以上」都是中樞神經的一次新挑戰
每一次改善側彎度數5度,對中樞神經系統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姿勢或是陌生的脊椎位置。此時,中樞神經需在新的脊椎位置下,重新學習身體的「分段控制」,若能在愈短的時間內,控制全身關節與新的脊椎位置產生「協同作用」,就表示維持新的矯正成效愈穩定;反之,越無法協調,則越容易反彈。
✅總結:真正的勝利不是度數改善的那一刻
看到度數改善的那一刻,許多人會放鬆警戒,甚至誤以為度數會一直維持在這個狀態,但這正是中樞神經要進入高階學習的關鍵時刻!
🏆 真正有效的矯正 = 中樞神經有能力選擇正確的姿勢策略
只熟練動作控制技巧,在極短的時間內穩定進行多關節控制,才能永久維持住新的成效。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