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大腦策略,聰明改善脊椎側彎|認識中樞神經的姿勢控制法則

為什麼你的脊椎側彎矯正效果難以持久?

你是否曾經疑惑,為什麼每天穿著背架、認真執行居家側彎矯正運動,脊椎卻總是回到側彎的狀態?維持矯正後的姿勢從未感覺輕鬆,反而像是脊椎內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與你的矯正力量對抗,只要一放鬆就立刻回到側彎位置(圖B~C)。如果你認為這只是因為身體力量不足,無法撐起脊椎,那你就誤解了真正的原因。

31歲至38歲側彎度數變化
側彎度數無法透過中高強度側彎矯正運動維持穩定,甚至可能會加速側彎惡化。31歲女性(圖A)腰椎側彎54度,於4年間經歷2次生產,35歲(圖B)腰椎側彎60度,平均每年惡化1.5度;於35歲開始接受中高強度巴賽隆納側彎矯正運動(BSPTS),3年間認真執行居家運動,38歲(圖C)腰椎側彎惡化到71.5度,平均每年惡化3.8度。

解密姿勢控制的神經機制:大腦並非主要控制者

人體的姿勢是由中樞神經所控制,哪些肌肉需要出力、出多少力、何時啟動,這些都由中樞神經系統預先設定。這是一個全身系統性的過程,就像執行一段程式碼:只要身體處於對抗重力的狀態,中樞神經會自動從頭到腳協調各肌群來維持姿勢,無需大腦意識的直接干預。

這套「姿勢控制程式」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人類從出生到青春期晚期,透過學習與試誤過程的經驗逐步建構而成。為什麼我們日常幾乎感受不到這個過程?因為中樞神經系統分層管理,結構如同企業組織:

  • 大腦:相當於董事會,只負責高層決策,不處理姿勢控制的細節
  • 中下層級的中樞神經:如同執行長,掌管姿勢維持與日常動作的具體細節,包括選擇姿勢策略、協調肌群、決定哪些肌肉參與運作。

側彎矯正的關鍵難題:整體鎖定策略與分段控制策略

為何矯正側彎的力,無法抵消原本側彎的拉力?

當人體出現脊椎側彎,在大腦尚未意識到的情況下,中樞神經這位「執行長」早已啟動一套穩定姿勢的策略,稱為「整體鎖定策略」(en bloc strategy)這是一種簡化姿勢控制的機制,通過限制全身關節活動、將脊椎鎖定在側彎壓縮狀態,來減少需要控制的變量,確保姿勢穩定性。

傳統側彎矯正方法通常依靠特定姿勢、大腦意識控制肌肉和呼吸技巧,試圖強化特定區域肌力,暫時讓脊椎回到較正確的位置。然而,這種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面臨兩大挑戰:

1. 多關節控制的困難:大腦無法精確掌握日常姿勢中多關節協同運作的細節及步驟,難以全面調動適當肌群進行矯正。
2. 肌群協調的挑戰:大腦不擅長選擇、組織適當的肌群協調運作,這也是很多人在學習舞蹈或新的動作時,雖然大腦都可以理解動作,但執行時卻顯得不協調、甚至笨拙的原因。

大腦直接控制肌肉的局限性

當我們執行完側彎矯正運動回到日常姿勢時,中樞神經會主動接管姿勢控制,啟動整體鎖定策略以確保穩定。此時,若側彎患者試圖透過大腦意識徵召特定肌肉強行矯正脊椎,就會感覺到一股強大的對抗力

這種情況相當於全身肌肉同時接收兩套矛盾指令:大腦的矯正指令與中樞神經的穩定指令,肌肉之間不但無法協調,反而互相牽制(圖B~C)。由於大腦能控制的肌肉數目有限,難以戰勝中樞神經的系統性整體鎖定策略,這正是傳統側彎運動難以維持長期效果的根本原因。

聰明有效率的側彎矯正新思維:重建中樞神經的姿勢策略

📌什麼是姿勢策略(postural strategies)?

人體的姿勢策略是經過漫長發展過程形成的,中樞神經在選擇姿勢策略時,優先考慮的是身體穩定性,而非姿勢的美觀或動作的協調,以確保身體能立刻執行大腦下達的任務。

由於人體關節眾多,每個關節又能產生不同方向的動作,因此可組合出的動作可能性近乎無限,這對中樞神經來說控制難度極高。因此,在嬰幼兒階段初期學習控制姿勢時,中樞神經會先鎖定關節自由度(活動範圍),簡化控制難度。隨著身體逐漸熟悉某姿勢或動作,關節自由度會逐步釋放,姿勢控制變得更輕鬆高效。中樞神經主要發展出以下兩種策略:

1️⃣ 整體鎖定策略(en bloc strategy):用於學習新動作、或執行困難的任務,中樞神經會限制關節活動以減少控制變量,確保姿勢穩定。
2️⃣ 分段控制策略(articulated strategy):更成熟、高效的控制策略,當身體熟練控制動作後,便能進行分段控制,中樞神經能同步操控多關節,釋放更多的自由度,此為動作學習的最後階段,形成自動化姿勢控制。

為何側彎時會優先選擇整體鎖定策略

脊椎側彎對中樞神經來說是維持姿勢的巨大挑戰,因此它優先採用整體鎖定策略,將脊椎鎖定在側彎的壓縮狀態,透過限制關節自由度及同步活化拮抗肌群來簡化控制,這也是我們觀察側彎患者出現各式錯誤力的來源,這導致側彎患者出現以下特徵:

1.站姿或行走時側面姿勢相互傾倒,讓脊椎穩定地平衡在側彎狀態
2.站立時腳掌或腳趾用力壓住地面,增加地面反作用力,導致下肢肌群同步活化,膝蓋過度伸直,骨盆前傾、或骨盆活動受限、連帶影響膝關節及踝關節的動作,向上則會限制軀幹的活動,鎖定脊椎於側彎位置。
3.上肢肌肉張力改變,手臂沉重,加重肩胛骨的旋轉偏位,壓迫胸腔與腰椎,強化側彎姿勢。
4. 軀幹前側肌肉(淺層腹肌)經常性出力、下肋或胸腔前頂,使脊椎更穩定於壓縮狀態。

這解釋了為何長時間穿著背架或多努力維持矯正姿勢,都無法抵擋中樞神經的整體鎖定策略。一旦放鬆,脊椎便回到壓縮狀態。許多人試圖透過大腦意識控制肌肉形成「肌肉記憶」,反而加劇身體僵硬與酸痛,甚至破壞正常的脊椎側面曲線結構,使側彎更穩定於壓縮狀態,不僅無法穩定度數,反而因為不當的矯正力強化了錯誤力,增加未來重建新的姿勢策略的難度。

大腦學習訓練法:重建分段控制策略,實現永久矯正

要永久矯正脊椎側彎,必需由大腦引導中樞神經重建分段控制策略,由於人體在姿勢發展的過程中僅發展出,骨盆、肩膀及頭頸部三大分段控制策略,但不足以應對脊椎側彎,因此大腦學習訓練法將身體細分為6大區塊,需各自獨立控制
1. 頭頸部
2. 胸腔與胸椎
3. 腹腔與腰椎
4. 骨盆與下肢
5. 左肩胛骨與左上肢
6. 右肩胛骨與右上肢

側彎患者需會讓這六大區塊在空間中「獨立漂浮」,雖然上下都有關節相連,但不相互拉扯。若能引導這些區塊到更佳位置,側彎度數可獲改善;若能讓它們在正確位置協調平衡,矯正效果就能長期穩定。

建立分段控制策略的科學方法

建立中樞神經的分段控制策略,需透過大量的動態的動作訓練,引導6大區塊延著正確的動作軌跡路徑移動,移動過程順暢、不費力,就有機會讓這些區塊輕鬆停留在停在動作軌跡路徑上的任何一個位置,尤其是停留在中間位置會最有效率,再來就是要建立區塊之間的協調及平衡控制,才能確保在正確的位置維持穩定。發展分段控制策略主要會根據以下兩個原則:【延伸閱讀:大腦學習訓練法的脊椎側彎矯正原理及患者治療心得

📍空間組織原則
強調每個區塊的移動方向、動作幅度、協調不同關節與肌肉的空間關係,並保持重心穩定。

📍時間組織原則
強調啟動肌肉或各區塊間的動作時序與順序。強調在某個動作中,不同肌肉或關節在什麼時間被啟動,以達到有效的姿勢控制,故包含肌肉的反應延遲時間、持續時間、以及啟動順序。

側彎患者面臨的學習挑戰

分段控制策略是更高階、更穩定、更有效率的姿勢控制方式,但對中樞神經系統來說學習及控制的難度非常高,需有極佳的動作控制技巧才能有效掌握。尤其側彎患者因以下先天限制,學習難度更大:

👉中樞神經感覺與動作整合異常
👉 整體鎖定策略導致肌肉與關節活動不對稱。
👉肌肉張力改變,肢體沉重,降低本體感覺敏感度。
👉前庭功能、平衡與協調能力較差。

這也解釋了為何不改變姿勢控制策略,幾乎無法通過任何保守療法永久穩定側彎度數。

而人類從出生開始到完成分段控制發展花費7~8年的時間,若有矯正動機、且積極練習者,重建新的姿勢策略就愈快速,當每個區塊之間形成協同作用(synergies),就表示分段控制建立完成;反之,矯正動機不足、對於控制路徑不熟悉,中樞神經在姿勢策略的選取上就會傾向更為簡單、更好控制的整體鎖定策略,這也是很多人側彎曾經獲得改善但又反彈的原因。

改善側彎度數與穩定側彎度數需花費不同的時間

很多人在開始學習分段控制策略的過程中,側彎度數就能獲得改善,甚至可以在極短的學習天數就能改善側彎度數。不過當中樞神經無法提高召喚各區塊控制路徑的精準度及頻率,那麼就很難達到永久維持側彎矯正成效的目的。因此熟悉每個區塊間的平衡控制及協調則需花費更久的時間,故執行這些動作練習的頻率愈高,且持續進行錯誤修正,除能加速重建中樞神經分段控制策略的速度,亦能加快進入側彎穩定期。

及早行動,終身受惠

脊椎側彎是一生的挑戰,及早重建正確的姿勢策略可最大程度降低對脊椎健康的影響。側彎對脊椎的威脅如同無聲的殺手,在中年之前側彎並不會對生活造成困擾,但進入中老年過後,疼痛與失能將顯著影響生活品質。

一旦脊椎及其周圍結構產生病理性變化,錯過治療時機將增加學習難度,越早進行中樞神經的策略訓練,愈能讓身體輕鬆採用分段控制策略,確保終身脊椎健康。

大腦學習訓練法唯一強調重建姿勢策略/動作程式的矯正側彎方法

大腦學習訓練法從神經學、動作控制科學領域出發,為傳統肌肉骨骼系統矯正方法無法解決的難題提供解決方案。若想達到永久改善骨架位置、姿勢矯正的效果,都不可能跳過中下層級的中樞神經直接由肌肉強化實現

大腦學習訓練法專為脊椎側彎矯正設計了完整動態動作訓練系統,幫助側彎患者熟悉每個區塊的動作軌跡、動作順序、施力方向以及區塊間協調性和平衡性,從而重建姿勢策略,實現脊椎側彎的長期穩定。

大腦學習訓練法的三大優勢

與其他側彎矯正體系相比,大腦學習訓練法具有以下獨特優勢:【大腦學習訓練法成功矯正案例分享:非密集訓練及密集訓練側彎矯正案例

👍 減少對背架的依賴:大腦學習訓練法透過中樞神經的再教育,發展出新的姿勢策略,故可從源頭減少脊椎的擠壓,只要側彎沒有急速惡化的風險,進行大腦學習訓練矯正側彎均不需要背架輔助。
👍 不需要高強度的運動訓練:透過中樞神經同時學習控制多關節、多肌群之間的協調及平衡控制練習,引導六大區塊輕鬆不費力地維持脊椎在延伸狀態,當其他關節保有彈性的情況下,減少肌肉疲勞,維持導正後的姿勢也更輕鬆、更省力。
👍 矯正幅度較大:強調執行動態動作時全身關節保持彈性,故可將脊椎引導到更長、更舒展的位置,提高側彎的矯正幅度。

結論:掌握未來,從現在開始

脊椎側彎並非不可逆的命運,透過大腦學習訓練法,你可以重新定義身體的姿勢控制方式,讓脊椎在正確的位置找到平衡與穩定。這不僅是對脊椎健康的投資,更是對未來生活品質的承諾。

從現在開始,透過持續的練習與專業指導,讓中樞神經學會分段控制策略,告別側彎的束縛,擁抱更輕鬆、自信的人生。每一步的努力,都是為了讓未來的你能無懼地站直、走遠!

📚延伸閱讀

4種不同的脊椎側彎運動大公開,以及不能做的運動有哪些?

大腦學習訓練法常見問題~關於脊椎側彎需了解的事

📖參考資料

  1. Assaiante, C., & Amblard, B. (1995). An ontogenetic model for the sensorimotor organization of balance control in humans. Human Movement Science, 14(1), 13–43.
  2. Assaiante, C. (2011). A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action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functional approach.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42, 43–51.
  3. Assaiante, C., Mallau, S., & Viel, S. (2005). Development of postural control in healthy children: A functional approach. Neural Plasticity, 12(2–3), 109–118.
  4. Gauchard, G. C., Lascombes, P., Kuhnast, M., & others. (2001).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ogressive idiopathic scoliosis on static and dynamic postural control. Spine, 26(9), 1052–1058.
  5. Hadders-Algra, M. (2005). Development of postural control during the first months of life. Neural Plasticity, 12(2–3), 99–108.
  6. Kiefer, A. W., Armitano-Lago, C. N., Cone, B. L., & others. (2021). Postural control development from late childhood through young adulthood. Gait & Posture, 86, 169–173.
  7. Wiernicka, M., Kotwicki, T., Kamińska, E., & others. (2019). Postural stability in adolescent girls with progressive idiopathic scoliosis.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9, Article 1–7.
  8. Woollacott, M. H., & Shumway-Cook, A. (1990). Changes in posture control across the life span: A systems approach. Physical Therapy, 70(12), 799–807.
     

文章回覆

( 0則留言 )

留言

姓名 *
留言 *
驗證碼 *
seccode
重整驗證碼